蓝琛资讯网蓝琛资讯网

“稻”别:袁隆平的广东往事

原标题:“稻”别:袁隆平的稻广东往事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将“发展杂交水稻,别袁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终其一生的隆平奶爸别怂梦想和追求。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广东往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稻

岭南广东,别袁自古就与“稻”有着延绵数千年缘分,隆平广东拥有全国乃至全球最丰富的广东往水稻种质资源,这也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天然有利的稻条件。

正因为“水稻”牵线,别袁袁隆平与广东有着不解之缘,隆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往袁隆平走遍千山万水,稻而广东无疑是别袁他足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牵挂

“他的隆平脚步遍布广东的山山水水”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难过。”民革广东省主委、奶爸别怂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长程萍与袁隆平相识于2003年全国政协农业界别同一小组。2009年,原广东省农业厅与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

水稻是广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数据显示,广东是粮食消费大省,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2.49%。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袁老坚持每年两次以上到广东指导,奔赴广东各地指导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建设,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江门等,我们的高产区示范基地,他基本都去过。可以说,他的脚步遍布广东的山山水水。”

在这样的努力下,广东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保障粮食安全“压舱石”。

2013年,乐昌市梅花镇的一季晚稻超级杂交稻示范片项目首破单产800公斤的纪录;2016年,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创造了水稻亩产量新的世界纪录……双方的合作硕果累累。

在保障粮食生产方面,袁隆平还在广东率先提出“稻—稻—薯”的模式——“早造优质稻—晚造优质稻—冬种马铃薯”,一年实现三收,有力保障粮食生产。

留恋

“他的目的就是实现高产更高产”

因为水稻育种,袁隆平也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与湛江结缘。“湛江是个好地方,我很留恋!”直到2020年,关于湛江的记忆,袁隆平还深深记在心里。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当时属广东管辖的海南岛发现一株野败型野生稻,取样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15%—20%。

三系杂交稻良种的育成,离不开广东培育的另一种杂交稻“广场矮”。“广场矮”是195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下称“水稻所”)黄耀祥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

后来,袁隆平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原所长王丰1996年与袁隆平结缘。“当时,袁老作为两系杂交稻的总项目负责人,组织全国联合攻关,在袁老的支持下,广东两系杂交稻在高产、抗病与抗倒伏的优良组合培育和高产制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打破了当时全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王丰说,直到现在,水稻所和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优质、抗病、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些都是双方合作的结晶。

“这位长者非常乐观、充满激情,胸怀大志、具有大爱情怀。”王丰说,当杂交稻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他总是能设定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并提出一些重要设想,引领整个行业,引领这些科技人员往新的方向、新的目标迈进。

新中国成立至今,广东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超级稻认定数量位居全国水稻科研单位之首,为南方稻区乃至全国的水稻种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籼稻,广东种芯”的地位。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高产更高产。”王丰说。

情怀

“他心里一直装着国家粮食安全大事”

从第一棵野败型野生稻被发现,到完成亩产3000斤的梦想,袁隆平与杂交稻在广东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回环。

彼时,袁隆平已近九旬,本可以选择功成身退的他,却选择了“海水稻”作为新的攻关方向,回到湛江这个起点重新出发,袁隆平也因“海水稻”跟广东的缘分得到加温。

2019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研究团队通过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在海水稻发源地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海河潮汐区域,建设了第一期面积1100亩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测试与展示基地。

当年6月18日,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向袁隆平院士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时,一些细节令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创新团队成员王世超非常感动,“当时他年纪大了,但全程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他一刻也没有离开。他对所有专家的意见都进行了综合思考、总结提升,提出了未来海水稻的发展方向,就是耐盐碱、高产优质的路径。”王世超回忆。

此后,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多次当面向袁隆平汇报项目进展,“他心里一直装着国家粮食安全大事,关心的是老百姓吃饭的事情,这令我们很感动。”王世超说。

2019年12月18日,袁隆平成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他建议和支持湛江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盐碱滩涂上萌生的点点新绿,正在继续书写这篇“国士无双”的传奇。

“感谢袁老对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也特别感恩袁老对广东农业科技的重大贡献!袁老,您一路走好!”程萍哽咽地表达对袁老的悼念。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邵一弘 实习生 李晓

统筹 黄应来 肖文舸(黄进 邵一弘)

赞(3642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蓝琛资讯网 » “稻”别:袁隆平的广东往事